close
寄了一封信,給一個找歌的朋友。信裡附上一首MP3,是他在找的歌。我不知道他在找歌,是讀了他RSS,才知道的。於是我找出那首歌,寄到他的E-mail。也不知道他是否開啟那個E-mail,是否收到那首歌,沒寫信問(寫了,他沒開那信箱也問不著!),也沒在找得到他的地方問,有心存著一些「收到是驚喜」的感覺吧!問出口,驚喜就不見了。

每天我都會寄一封固定的E-mail給固定的人,播歌、說歌給他們聽。那或許是一種將網路開放的關係拉回封閉的,僅止幾個人,有種心安的感受。我開始收到一些回信(這不是原來的目的),Gmail信箱左邊的一排Gtalk名單,幾個收信人都在線上,我也在,就是沒人要用Gtalk來聊天,硬是要用E-mail往返,說心情,說聽歌的感覺。在越南的C,不知道怎麼的,就是會給我回信,好像收信是她的習慣,收回信也變成我的習慣,哪日她突然冒出用Gtalk來跟我說話,我反而不習慣了。

有回信習慣的人,實則不多了。別說手寫信,就是連E-mail都不常了。即時通太方便,Twitter、Plurk夠即時,都想,即時通上回就好了,看到上線了,直接講比較快,結果想著想著,也就忘記了。至於Twitter、Plurk這兩個微網誌,人一多,也就淹滅了。

我想起那個與父親年紀相仿的男人,每年我們這群孩子都會給他傳簡訊說生日快樂或是新年快樂。他總是一封封的回,僅是兩個字「謝謝」,以為他是客氣,他是怕我們這群孩子說他不公平,所以每個人都要回一下,人一多,也就只能兩個字,到現在才明白,那是老人家的禮貌,無論如何是別人的問候,那既不是一種「應該」的心態,更不是與孩子們的階級之分。

上回,他生日前,手機弄丟了。通訊錄整個不見,就一一的回電給傳訊給他的人。電話一通,說謝謝,然後說明手機掉了,不知道我們是誰,感到抱歉。也就突然明白了,為什麼經過十幾年,你依然會拿起手機,傳個新年快樂、生日快樂的簡訊給他。

寫信,比起即時通來得更有等待的感覺,同樣的,收回信也有許多想像及可能,既不像即時通晾在那裡等人家回應,也沒有那種微網誌上你看著他回別人的話就是沒有回你的話那種尷尬。那種問候以外的喃喃自語,每個人都有,回信呢喃完,傳送後繼續過信件以外的生活,不能太時常的回覆,會變成把E-mail當作聊天的工具,偶爾一來一往,在對的時間止住,也是生活上的小溫暖。

至於信裡講的是要事、是問候,還是跟著老人家做,該回的回一下,該謝謝的謝一下。老人家,總是有生活上的經驗、生命上的智慧。這時就會願意相信,他們吃的鹽比我們走的路還多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換日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